作者/黃威杰 DGI | IG:wj_dgi

什麼是左旋肉鹼?

肉鹼 (carnitine)也有人從英文直譯為卡尼丁,肉鹼化學結構上具有光學異構物,分別是D-carnitine (S-(+)-) 和 L-carnitine (R-(−)-),而具有生物活性的就是L-carnitine,這也是為甚麼肉鹼常常叫做左旋肉鹼,因為右旋肉鹼本身對於生物體是有毒性反而會抑制左旋肉鹼的效果,左旋肉鹼常常與能量代謝和減肥減脂畫上等號,那是因為在哺乳類動物裡面,肉鹼的角色主要是負責搬運脂肪的工人,能夠體內的長鏈脂肪酸攜帶到粒腺體內進行氧化分解,進而產生能量,也因為這個關鍵的角色也讓左旋肉鹼變成許多運動員以及減脂民眾的補劑聖品。

左旋肉鹼真的能減肥瘦身嗎?

左旋肉鹼這個詞已經變成會上健身房的人手上的新寵兒,從生理生化的角度來看,左旋肉鹼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輔酶,作為脂肪的搬運工進行能量代謝,從此處就可以發現,左旋肉鹼並不是減肥藥,他並沒有提高身體代謝率以及體溫升高的效果,那為甚麼常常大家拿來做為減脂使用呢?可以想像當我們進行飲食熱量控制,大量的有氧運動時,這時候體內的脂肪變成游離脂肪酸要進入粒線體進行代謝時,如果左旋肉鹼這時沒有發揮作用,那麼我們辛辛苦苦游離出來的脂肪酸何去何從呢? 這也是左旋肉鹼拿來做為減脂的補充劑,那問題就來了呀,如果脂肪沒有游離出來呢?? 是不是補充左旋肉鹼就沒有效果呢?  沒錯,如果本身的脂肪酸原料不足,再多左旋肉鹼擔任搬運工,那確實對於整體減重減脂的效果是沒什麼幫助的哦。

 

如何讓左旋肉鹼發揮燃脂效果?

既然我們提高左旋肉鹼本身就是搬運工的角色,那要發揮燃脂效果就要讓搬運工瘋狂做事對吧。那就回到基本的減重大原則,就是所謂的熱量赤字,消耗大於攝入量,只要產生這種熱量的負平衡,身體就必然需要將過多貯存於體內的脂肪游離出來進行能量使用以維持人體的基本生理功能,所以想要將左旋肉鹼發揮到最大的效果,日常的飲食控制和規律的有氧運動必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為什麼有人使肉左旋肉鹼減重效果不好?

當然常常也會聽到有人在抱怨說左旋肉鹼吃了效果不佳,不過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前面提到了左旋肉鹼本身就不是減肥藥,而是一種膳食補充劑作為脂肪酸代謝的輔酶之一,本身就無法提高身體代謝率以及增加脂肪氧化速度,所以如果日常的飲食不做任何管理以及沒有介入適當的有氧計畫,左旋肉鹼必然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用,所以回到根本,左旋肉鹼並不是減肥神物,它只是一個在我們減脂路上如虎添翼的好夥伴,過度依賴而不做任何改變就想減重基本是無稽之談。

左旋肉鹼什麼時候吃?

左旋肉鹼基本上可以在訓練前30~60分鐘使用,但不管是訓練前後何時補充都不太影響肉鹼的效用,所以基本上一整天都是可以補充的,更重要的是規律補充以維持體內的肉鹼濃度。

補充肉鹼有副作用嗎?

左旋肉鹼長達12個月的補充是安全的,但是有些記錄到一些副作用,補充超過3g/天,會出現胃部不適、胃灼熱、腹瀉等腸胃道問題,也有可能使尿液、呼吸中有魚腥味。避免使用右旋肉鹼,右旋肉鹼本身不存在於生物體內,且會與正常的左旋肉鹼競爭正常的生理功能,可能會引起類似左旋肉鹼缺乏的症狀。

結語

左旋肉鹼目前仍有大量的研究在進行中,除了基本我們聯想到的脂肪代謝效果外,其實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出可以減少肌肉痠痛、增強老年人耐力等等,對於心血管疾病的一些生化指標也有一些改善的證據存在,對於血糖、血壓、胰島素敏感性和氧化壓力也有輕微的效用在,總體來說左旋肉鹼的效用不僅僅存在於減脂上而已唷,那如果你的目標是減重減脂,那也要記得回到最基本的熱量赤字上唷,祝大家都能享瘦人生唷。

 

Reference:

1.      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external link disclaimer 2005

2.      Rebouche CJ. Carnitine. In: Modern Nutri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9th Edition (edited by Shils ME, Olson JA, Shike M, Ross, AC).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New York, 1999, pp. 505-12.

3.      Montgomery SA, Thal LJ, Amrein R. Meta-analysis of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of acetyl-L-carnitine versus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mild Alzheimer’s disease. 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3;18:61-71.